虽然湖面水雾缭绕,遮蔽视线,但距离实在太近,倒也能勉强看清。
宽阔的湖面上,五十来条战舰一字排开,后面零零散散跟着些船只,暂时并未参与作战,全靠着前面的船向覆舟山山头射箭,一蓬蓬箭雨射上去,不时发出惨叫声,尸体坠落湖中,染出一朵朵鲜红的血花,还有伴着零星闷响,发射向山头的黝黑铁球。
纯铜火炮因自重过大,没法上船,目前所用的火炮,是参照佛郎机炮铸造的小型钢炮,把钢汁浇铸进陶泥模具中,待冷却后,敲开陶泥。
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冷却时间。
铸造铁炮有两种方法,一是铁模法,这种方法在汉晋时代已经应用在了农具的铸造当中,优点是冷却快,能够以最短的时间铸造出成品,但缺点也很明显,易于白口化,质地较脆。
杨彦选择了第二种,即泥模法,冷却速度慢,需要一两个月,炮身才能完全冷却,不过好处在于逐层冷却,可以有效的析出石墨,脆性降低,韧性提高,安全性能大增。
铸好之后,按造黑火窑与无烟火药的威力对比,在炮管里填装适量无烟火药,外面以泥封死,点燃引线,火药爆炸会把炮身炸飞到天空再重重摔下,炮管无裂痕即为良品。
第一批次造了二十门炮,只有四门合格,其余十六门全部炸裂,这还是钢炮,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铁炮,不过工匠们也在不停的总结,之后又铸造了两批,一共百门,合计有四十来门合格,算是很大的提高了。
其实铸炮还要考虑到成本的问题,清朝铁炮大约能发射五百次,而军中铸的钢炮,据杨彦估计,差不多两百发就该报废了。
这也是工艺的粗糙所致,毕竟清朝的技术再落后,也传承了明朝的铸炮技术,又结合了当时西方的铸炮法,而杨彦是白手起家,这都需要时间解决。
铸出的钢炮,按晋制,只有两千多斤的重量,约五百公斤不到,装在船首没问题,但炮小,又是钢炮,装药量严格限制,射程大受影响,铁弹最多只能打到三百步的距离,散弹只有百步左右。
而且因后座力的问题没法解决,发射过后会严重移位,需要推回去重新定位,连同降温、内膛清理和干燥,以及装药的时间,效率相当低,大概三到四分钟才能开一炮。
可纵是如此,也被水军作当了神器,因为那时代的投石机装不上斗舰,只能安装在楼船上,绝大部分的战舰缺乏远程攻击能力,跳帮接舷是主流作战方式,而火炮代表着远程打击的曙光开始出现。
作为水军,谁都明白个中的意义非凡。
山头也在向下射箭,因其抛射,威力不是太大,倒是火箭带来些麻烦,裹着火油布,射在船上会燃烧,不过火油是一种半凝固的动物油脂,流动性差,及时扑灭并无大碍。
威胁最大的,还是山头的投石机,陆续有石弹打上船,木屑迸飞,若被砸中,当场身死。
好在投石机平时防的方向是陆地,无论是王敦,还是邓岳,都没料到,杨彦敢于从临湖那边陡峭的山壁进攻,又因山头地方狭窄,投石机转身不便,近百台投石机,真正能发挥作用的仅十来架而己。
“转过去,转过去,快,快!“
山头,邓岳挥着手大叫,喝令军卒挪动投石机,一般来说,如这类投石机是依着地型现场打造,如固定炮台那样,很难移动,只有把圆木硬塞进底部,把投石机架起来,一寸寸的转动,才能校正方位,工作量相当的大。
邓岳满头是汗,却又急不得,就是因操之过急,有好几名投石机在转向的过程中散架了。
“将军,速避!”
这时,天空中又有呼啸声传来,几名亲随连忙拉着邓岳蹲在了地上。
就听到嘭嘭嘭一阵闷响,足有六台投石机被击中,轰然散架,还有两座箭楼也被击垮,另有些炮弹打在山头,直接打死连同跳弹杀伤,合计有百余人毙命,死状惨不忍睹。
“娘的,这究竟是什么玩意儿?东海军的船首未安装投石机,是如何把铁球打上来的!”
一名部将如发狂般的咆哮。
铁球黑乎乎,带着股焦糊味,重约十斤,这也是所有人都难以理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