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浩浩荡荡,一路东进,魏军分有三路,每路十万大军,但是并不是所有都集结在京城,还有大部分直接在边关等候。
辰凌目前掌控的右路军,只有五万多人,还有一半兵马,在东部边关驻守,等待合兵在一起。
魏国三路大军,东北方面是左路,正东方向为中路,东南方向为右路,这三路军分别插向卫国的三个军事、政治、经济要地,为别是卫国都城朝歌,卫最大的城市濮阳,第三个战略要地是曹州,与宋、魏接壤,是卫国南部的门户,当地驻守有大军。
大梁城距离卫、宋两国很近,虽然富裕,但无险可守,不利于魏国的大业,当年魏惠王迁都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为躲避强秦的骚扰;二是为争霸中原。
史记记载的迁都时间为魏惠王三十一年,即公元前339年,迁都的原因是当时秦、赵、齐联合进攻魏国,商鞅施诡计俘获魏将公子印,大败魏军并且攻占了魏国的旧都安邑,魏惠王被迫迁都。
迁都定在大梁城,魏惠王觉得大梁处于四水八流之地,土地肥沃,大梁又是中原中心地带,城民富裕,有利于魏国战略东移,但忽视了他的不利一面,使得魏国迁都后,不断面临齐、赵、楚的反击,动辄威逼京都,一直无法崛起。
辰凌带军上路之后,吩咐不论新老甲士,腿上都要捆绑提前备好的沙袋,这样走起路来,增加任务量,让士兵疲惫,但是辰凌放宽了行军日期,既然将士们感到没那么疲劳,同时还增强了体质。
三日之后,大军来到了魏国东南部边界一带,与当地驻守的五万大军集结在一起,开始重新整军。
首先安营扎寨,辰凌吩咐将士把五万新到的大军营寨设在一处高丘之上,紧扼往东入卫之路,背山面原,只见十许里外灯火如星光,漫山遍野尽是敌营,使人见而心悸。
各营盘开始挖壕沟,筑堤坝,搭建塔楼,防止卫国狗急跳墙,夜中前来偷袭。
辰凌在古代历史中,经常看到双军交战,后方粮草被烧而溃败的例子,特别调动五千精兵,把守十万大军这三个月的粮草仓库,辎重粮饷、兵甲武器等,都是后勤保障,如果这些东西出了问题,仗就没法打了。
两军会合之后,辰凌并不急着冒进,而是重新划分麾下的部将职责,让这些将领相互熟悉,以免到时候指挥不灵,被敌军冒充炸营等,同时严肃军机,颁布临时六条斩将令。
一严重违逆军纪者斩
二消极怠工、扰乱军心者斩
三临阵脱逃、不战自溃者斩
四喝酒、贪色贻误战机、导致大败者斩
五纵容部下奸淫掳掠、烧杀抢夺、军纪松懒者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