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0年代中期,在新兴的民营经济体力,做销售确实是很容易来钱的岗位,但中国人对销售类工作的鄙夷,却还远远没有到扭转的时候。
“投机倒把”这个词,在大众当中起码还有十年八年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内陆偏远省份和关外,大家都是一边承认做销售有钱,一边以做销售为耻。
这时候,让马风在国外发现了一种“原来做销售不仅是投机倒把,还真能创造生产力。没有这种新销售渠道、技术,某些生意就压根儿不会存在”的模式,马风怎能不激动
哪怕是为了钱够花之后追求青史留名,他也一头扎进去了。
结果,两年时间,换来了一顿磕磕绊绊交学费、基本没赚到钱,也充分认清了中美商业基础设施的差距。
“我已开始想也搞个供应商黄页,电视广告太贵嘛,专门发行一本黄页类的商业杂誌,登载各种专门的小众定製供求资讯,咱就稍微收点手续费,也不保证能撮合,但是至少比打广告和自己满世界找供应商便宜百倍。
然后一旦找到能撮合的供应商了,咱再收取点成交的手续费,定做样品还帮忙保证送货上门。结果第一步光是物流咱就解决不了,路上安全完全没保障。我花了半年多亏损想明白这一点,才意识到不能跟美国人那样搞全国性撮合的黄页,咱只能先江越沪包撮合,远的咱管不了”
“后来发现,大伙儿传真机普及率太低,小单特殊定做图纸沟通都不充分,又是一个大坑。渐渐的我发现做实物生意的撮合,不确定因素太多,我就又退了一步,只是商机,担保双方到咱平台这儿的资讯不造假,其他也就不管了,让他们自己沟通。”
“再往后,我发现我们也就做黄页这种停留在谘询服务方面的事儿靠谱,但客人太少了,需求不够,信用也不够。我又换了个思路咱也不光为企业做生产环节的谘询服务,咱直接做技术需求的匹配。
实物货物的非标性太强了,这个坑十年都填不上。但是国内很多企业目前更缺的是技术指导标準和解决方案。很多小众行业技术知识,外国其实是有的,但国内翻译和正规出版渠道太慢,有些需求需要出版,但出版社不做小生意。
我反正弄了个做黄页的刊号,就想着在出版行业再多走几步咱可以在黄页上搜集那些需要外国已经有出版的、待翻译的技术资料的客户的需求量,然后让他们拼凑拼单吗。比如一本机械类的外国期刊杂誌,某一期,要是黄页上找到100家国内企业需要,咱就想办法翻译一版,正版地卖。
不过需求量太小,咱就收费贵一点,一本技术资料可能几百上千块但这至少也比他们再单独找翻译翻一次要便宜不少,也算是为行业做点事儿,积功德了。
不过这事儿一开始做,也是困难重重,搜集需求的时候,客户来电来信说需要某某技术资料外文书籍的很多。结果我试着出版了几本,到了付钱的时候他们又嫌贵。te:'mu:'d-i害得我现在都不敢把私人小老来电反馈的需求统计进去了。
后来我想了一招,去年中行不是发行了长城卡么,那些没信誉不知道哪儿冒出来的私营小老,我就要他们资讯供我验证担保具体繁琐着呢,我还在设计堵漏。这次来京城,我本来主要目的,也是想跑出一家正规的出版社的执照。
你也知道的,我原先只是给我那个供应商黄页、还有临时统计客户需求要出版的技术资料书籍,每次特事特办单独跑书号的,太烦了,要是能做大,还是自己弄家出版社可靠。
我也是学乖了,实体的企业,不能介入太深,咱还是在商业和技术谘询领域,先把黄页的模式,在中国做起来吧。至少这种东西不涉及太多自己的网路,有媒体就够了,至于配送书,大不了寄邮政的额外付费加急邮包好了,书这种东西也不会寄坏。”
马风大吐苦水,把他这两年来n多异想天开的路数,渐渐实退虚进的过程,诉苦了一遍。
顾骜隐隐然觉得,他这个“小众工业品需求撮合平台”,怎么有向纯出版谘询退化的趋势。
不会最后变成一个只卖商业资讯杂誌和做铛铛网亚马逊的模式吧
确实,如果非要在基础设施不完善、也没有互联网的年代,要藉助电视购物黄页等传统媒体,就把这种生意做了,还真只能做贩卖知识的商人。
这玩意儿不要求物流,沟通成本也低。只要互通有无把需求的大是大非商量好了就行,没那么多非标的弯弯绕。
历史上亚马逊在美国最初也只能卖书和卖谘询资讯,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那你的出版社跑到手了吗”顾骜听完马风的全部吐槽后,忍不住问。
要弄到一个出版社的指标,那人情可不小,而且92年之前,估计都不会给你机会纯私营民资弄到出版社的。
充其量只是每次给你弄到几本书号,就很值钱了。
这年头,出版社每年手头的书号指标,那都是真金白银的计划内资源。就跟银行拿了牌照哪怕什么都不干,光靠牌照资质许可权,就能来不少钱了。
“差不多了,我毕竟也在外经贸口摸爬滚打混了两年,有些朋友。国内目前专门做国际贸易和商业资讯、技术引进类书籍的专业出版社也不多,总有机会的。
不过,目前初步谈妥的是要找个单位挂靠,集体股还是要佔几成的。不过没关係,我也没指望通过卖书本身赚多少钱嘛。这只是我实现自己商业理想的一个工具罢了。钱塘本地是弄不到指标了,目前初步看準的目标,是在沪江解决。”
重回80当大佬
重回80当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