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崇祯七年(2 / 2)

明末锦绣 有限无敌 2225 字 8天前

土法炼焦的方法有很多,最简单的就是堆积起来的露天法,2~4吨煤在地面上堆成半圆堆,底部直径3~4米,上面盖上稻草引火,4~5天就可以成焦了,成焦率只有50%,这种方法在大炼钢铁时代还被使用过,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极其严重。现在朱宏三那还管什么环保问题,保住小命才是重要的,其他以后再说吧。

经过半年多的准备和施工,终于,焦炭和生铁都准备好了。朱宏三召集铁牛和一些工人们,他把几个要点和各个操作岗位的人重说了一遍:一是调节风量必须均匀调整,不能忽大忽小,其次铁水倒入炉中的时候不能高于风口,否则会把风口结死,最后就是倒铁水的量,每次不能超过转炉炉腔的六分之一,并要求工人作好记录,因为在没有温度计的情况下全凭经验,朱宏三已经做好前几炉出废钢的打算了。

两台畜力鼓风机开始同时运作,每台两头牛作为动力,边上还有两头作为后补。一台对化铁炉进行鼓风,把温度逐渐升高到1300度以上,生铁锭已经完全熔化,与此同时转炉预热中,根据要求,整个转炉要预热到1000摄氏度,以减少铁水进入后的温度损失。

由于没有温度计,朱宏三只能凭经验上阵,起码以前在炼钢厂实习的时候师傅教过通过火光判断温度,铁水被倒入转炉内开始吹炼,铁水在高温热风的催动下不断升温。

朱宏三紧紧的盯着炉内的火舌,一朵一朵的铁花在不断的爆现,火舌是红黄色的,接着是黄白―白色,最后完全白得发亮。这说明炉温正在不断的升高。吹炼持续了差不多十多分钟,星形的碳花密度不断加大,白亮的火舌由短变长,此时碳的燃烧进入到高峰。

朱宏三看到火舌开始变短,碳花稀疏起来的状况,他知道铁水中剩余的碳分开始接近钢的含量。他用摇炉杆上下起落了一二次,看看有没有更多的碳花爆出,当看到碳花没有突然增多,就下令关风了。

随后,工人们把炉盖和风管都拆掉,开始打渣和扒渣,最后浇注。型砂采用的是90%的黄沙、5%的陶土和5%的白泥。浇铸成型之后就是钢锭了。至于这个钢锭是高碳、中碳和低碳,现在还控制不了,要等到冷却后由铁牛这个专业铁匠来判断。

第一炉出了大概有30吨钢,这是最少的投料量,按照朱宏三建的这个高炉一炉最多能出260吨钢材。等刚才冷却后铁牛去看了一眼,并用锤子敲打一番,兴冲冲跑过来说:“大哥,这一锅都是百炼钢。”

周围的工人一听大吃一惊,这半年多来以为只是这个白净的小少爷拿着家里的钱败家。钢都是百炼打出来的,重来没听说过能直接用炉子练出来。

朱宏三点了点头,对工头老刘说:“刘叔,刚才的过程记都记下来了吧,特别是火的颜色,都记熟了?”

老刘名字叫刘铁生,家里世代都是打铁的,最开始来的时候听说要建炼钢炉都感到可笑。但是看到变成现实后立刻对朱宏三改变了态度,竟然持弟子礼,他觉着这一定小相公家的不传之秘,现在教给了我,那我就是他的弟子,老刘恭敬的说:“师傅,弟子记住了。”

朱宏三没管老刘的心理变化,以后惊奇的事还有很多,这才哪到哪。朱宏三点了点头说道:“好,你们先炼两炉练练手,要用最小投料量。”

看老刘领着人去实验不提。看了看自己练的钢锭,看了一下大概是中碳钢,也就是后世地条钢的水平。但是不要忘了现在是明朝,自己敢打报票在全中国都不一定有人能一下拿出这么多百炼钢。但是还是少啊,一门火炮就要300斤到500斤钢材。看来目前的钢材要想用在急需的方面。

找到铁牛问道:“用这种钢打造你的锁子甲怎么样?”

铁牛说道:“当然好了,一副锁子甲大概重五十斤,用这种百炼钢只要三十斤就能达到相同的防护力。”

朱宏三说道:“你的锁子甲我看工艺太繁琐,有空我改进一下你的生产工艺,让产量上来。”

铁牛喜道:“好啊,这回钢料有了,很多东西都可打造了。”

朱宏三拦住他说:“其他的先不要弄,有时间,你先打100个火药罐,要最薄的。”

“好,我现在就干。”

自己看了一下没啥需要自己的,交代老刘要注意安全,同时交代赵铁蛋做好保安工作,朱宏三骑上马回城里。为了炼铁炉的事已经半个月没回家了,不知道老娘急成什么样呢。

快到城门口了,朱宏三看到一篇棚户区,里面都是从河南过来的饥民,因为李自成,河南已经破坏的不成样子,大量的饥民渡过长江来到湖广,武昌县城这还算少的,大概有一万多人,府城那边都快五万人了。

天天有人死,县里组织人天天都往外抬死人,有的死人身上明显有刀割的痕迹,这是开始有人吃人肉了。听说在流民里天天有丢孩子的。看到这,朱宏三想到应该着手组建队伍了,流民里的孩子是个好选项,经过长途跋涉身体都还不错,孩子还好洗脑,不错,回家做个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