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看让马丁去就很好,他不是说莉莉丝的衣服不错吗?干脆去莉莉丝的工厂打听一下,看他们接不接代工嘛。”
服装品牌的工厂,也代工其他品牌,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和面子一类的东西没有关系。
此时舒雨就在算这笔帐,“当然要接,我已经让法务在审合同,郁远志在和马丁谈商业条件。”
工厂和机器都是现成的,对方给什么样的代工费,莉莉丝就给什么样的品控和质量,不然机器放着也是放着,白白浪费效率。
许然和路晁是做贸易起家的,自然知道一个成熟的工厂,生产线不可能正好排得那么满,总会有空置的时候。只要做好结构优化,计算好时间安排,就能让生产线永不停歇。代工就是把生产线的空置利用起来,产生更多的效益。
至于机器会不会出问题,比如说本来能用十年的,现在只能用五年。其实所有的生产机器,虽然折旧的时候,财务是按年限平均到每一年,事实上,从来没有哪一个机器能用到退休。
甚至不用五年,市面上就会出现最好更快的生产机器。有一些如果你不更换,可能会到影响效率的地步。
所以,工厂要做的,一定是尽可能榨干生产机器的所有价值,因为机器本来就不可能按规定的时间退休。
“我已经准备招回一部分,有美国和欧洲工作经验的员工,成立集团公司也好,中国公司也好,都用得上。”舒雨和许然交流最近的工作。
“他们愿意回来吗?”许然问道。
“肯定有不愿意回来的,允许他们离职,只要他们有本事在国外找到工作活下去,我才不当恶人,妨碍他们的大好前程。”
许然和路晁大笑,他们太清楚舒雨隐藏在这句话背后的调侃了。
很多人,尤其是在大公司工作的员工,因为身处公司的平台,又有公司打造好的硬件环境和渠道,出去不管办什么样的事,总会相对方便一点。
于是有些人,想当然的将公司提供的优势,统统当成自己的能力。于是对自己的能力有了不切实际的认知,等他再换一次工作,或是自己创业的时候,才会发现,同一件事,同一个人,最后的结果却完全不同。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是真牛,他们不愿意回国,那也只能祝他们好运。
“关于代工的事,开一次高层会议,你和我一起出席。”
高层管理必须得清楚公司做出的决定,以及为什么这么做,还有老板的支持力度。否则,就有可能因为理解的不到位,在心里产生质疑,然后进一步导致工作上的配合度不够。
无论你怎么定kpi,员工真心愿意去配合做好一件事,跟不真心配合,哪怕都能完成kpi,也一定会损耗。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只要一个团队,就必须得统一思想。思想不统一,行动力越强,散架越快。
“没问题。”许然应声答应下来。
郁远志和马丁聊的很愉快,马丁多次打探新型面料,以及莉莉丝有没有进入运动品牌的想法。郁远志都用太极手法,给绕到别的问题上,等马丁想起来,才发现话题已经过了十万八千里。重新找回来又不合适,只能继续等待时机。
“这个代工价已经很合适了,加上运费,都比你们在美国工厂代工低三成。虽然我可以给你们再降低价格,但那势必要降低品控,甚至在交货周期上有更高的包容性。中国有句老话,又想马儿跑的快,又想马儿不吃草,这是不可能的。”
马丁激动的手势都做出来了,“品控和交货时间,必须保证,绝对不能打任何折扣。”
“所以你看,一分钱一分货。我们也希望和你们这样的大厂合作,但一分钱不赚的生意,意义何在呢?当然,深城也有很多其他的工厂,但我相信您转过一圈,最后还是会来找我们。你们想要的是质量有保证的产品,而不是仅仅是价格,对吗?”
郁远志在美国工作几年,对这些大品牌的想法门清儿,牢牢抓住马丁的命门,拼命强调质量。
马丁也很头痛,确实,他不止和莉莉丝一家谈判,别的工厂他也去看过。虽然说一个便宜三个爱,但如果质量出问题,甚至交货周期出问题,哪怕再便宜也没用,他一定会被公司股东撕成碎片。
况且,莉莉丝的服装一直在美国销售,从来没有听说过质量问题。
“那付款方式?”
等好不容易谈完这一单,郁远志终于有闲心坐下来喝杯咖啡。期间接到一个老同学打来的电话,沮丧的声音,几乎要从电话线里溢出来。
“我准备回美国了,不是人人都有你那么好的运气。”
郁远志的好心情受到影响,安慰几句,说好了到深城转机的时候,两个人见一面。同为留学生,同为在美国工作多年的管理型人才,这期间并不是没有人回国。
只是,有的人留下了,有的人却黯然离场。
国内的公司,几乎都出生于蛮荒,经历的是野蛮生长,到了讲规矩的时候,老板环视一圈,发现身边只有跟自己一样的土老冒。顿时感觉到了危机,开始四处找管理型的人才给他们号脉抓药一条龙服务。
至于钱,土大款有的是,最不怕的就是花钱。
可最后的结果,却是一言难尽。
不是老员工各种作妖,赶走空降的管理层,最后再和公司抱团一起死。就是招进来的管理人才,本来就不行,又爱大刀阔斧,然后直接把公司给玩死的。
想想这些公司的老员工,个个是老板的亲戚,同乡,同学。哪怕他们鼠目寸光,哪怕他们已经判断不了大势,但他们对公司有功劳有苦劳,你一个外人怎么比。
今天这个去老板面前说一句坏话,明天那个去老板面前进一句馋言。最后老板会相信谁,还用说吗?
各种抱团宁愿损失公司的利益,也要把新人赶走,老板能怎么办,挥泪斩马谡呗。心里想着这个不行,等段时间再换一个,然后基本上就没有然后了。
还有一些老板很坚决的,请来外头的管理型人才,力挺改革。但国外的管理制度,特别是美国的管理制度,照搬全抄,一定会水土不服。
如果你还意识不到水土不服的问题硬推,不行就把以前的全盘推翻,玩休克疗法。结果能做事的老员工跑了,新来的只有一肚子理论,却没法完成实践。最后从休克到死亡,走的特别安详。
许多老板怕了,这左也不行右也不行,先混着吧,至少不会死的这么快。
郁远志对于各种公司的各种死法,可以说看到麻木。他扪心自问,如果舒雨直接将公司丢给他,不做任何帮助,他的下场也不会比那些同学好多少。
但舒雨显然用十分巧妙的手法,化解掉新老员工交替,管理取代惯性当中的所有危机。她鼓励老员工继续学习,并且给他们出国的机会。随后是创业的机会,再不济就是调整岗位。
将老员工这个整体的利益分解掉,避免了他们抱团的可能,将最上进的人融入新的体系中,实在融入不了,又有能力的可以去创业,最后掉队的,也给他们一个调整岗位留下的机会。
如果都不行,就果断开除。而因为前头做了这么多的事,开除的时候,也不会造成很大的反弹。
郁远志越想越佩服,再遇到接受国内的机会回来的同学,他想,他可以给出的意见,又多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