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倾巢而出(2 / 2)

清末枭雄 雨天下雨 1912 字 13天前

历史上,英法联军就是靠着这区区一千多人的骑兵把上万满蒙骑兵打的大败,粉碎了传统东方骑兵的最后一丝骄傲,自八里桥之战后,中国的骑兵则是彻底抛弃了传统模式,进而学习西方的近代骑兵,一直到北洋新军时代才略微恢复了元气,编成了北洋六镇中的师属骑兵标,骑兵总数大约七千人,可惜也是昙花一现,很快就是泯灭在民初混战中。

如今在这片战场,双方的骑兵总数大约相当,联军有一千六百骑,而中华军则是有一千八百骑。

不过双方的骑兵多少有些差别,比如说中华军基本是清一色带有浓厚中华军特色的轻骑兵,装备米尼步枪或者后装步枪,然后装备了仿效法国骠骑兵,但是后续改良,减少了骑刀的弯度,形成了和后世骑刀非常相似的1856年式骑刀,然后还配属有骑兵左`轮手枪。

不过这些步枪大部分都是摆设,中华军骑兵在绝大部分战斗中都是直接拔刀发起冲锋的,大规模使用步枪作战的战例是一次都没有。

中华军的骑兵不太好用近代骑兵的分类来规划,因为他不是属于龙骑兵,也不算骠骑兵,更不是手枪骑兵,糅合了太多东西的中华军骑兵非要分类的话,只能是笼统的称呼为:轻骑兵!

而对面联军中的近卫军第一骑兵团就是非常标准的龙骑兵,嗯,英军中的龙骑兵可不是什么骑马步兵,而是重骑兵的一种,乃是手持长枪冲击敌阵的主力兵种。该骑兵团在历史上的数百年征战历史上,可谓是战功显赫,基本上英国的任何一场大规模战争都可以看见他们的身影,其人数虽然只有几百名,但是战斗力非常强悍。

然后锡克人的普罗比骑兵团以及印度骑兵还有北非骑兵,都是属于非正规骑兵,使用长毛或者弯刀,但是都经过了系统化的近代骑兵训练。

如果只从书面数据来对比,那么中华军的骑兵其实是落了下风,双方的马匹质量差距很大,双方的训练也有一定的差距。

不过中华军骑兵也不是没有优势的,这个优势就是中华军骑兵虽然不使用骑枪、长矛等长兵器进行冲锋,也没有胸甲之类的防护手段,但是历史已经无情的证明,使用马刀发起冲锋的作战效能要远远超过其他武器,更不要说中华军骑兵还大规模运用骑兵左`轮手枪,一旦陷入混战后,中华军的骑兵手枪内的六法子弹足以让他们在混战中取得巨大的战术优势。

而这种情况在之前的吴淞之战中已经得到了证明。

六月份双方的那场参战兵力超过一千多人的骑兵交战中,双方对冲的刚接触阶段里中华军骑兵损失惨重,但是陷入混战后却是连接杀伤联军骑兵,最后形成了两败俱伤的局面。

因此,双方骑兵之间的交战胜负如何,现在还不好判断!

如今双方的骑兵作为前锋已经是活动了起来,双方都没有派出大规模的骑兵部队,而是派出数十骑或者百余骑为标准,然后在战场的双方交汇点里来回奔跑,一方面是试图靠近敌军的步兵方阵获得更多情报消息,另外一方面也是通过小规模的骑兵交战拦截敌军对己方的侦查。

这也就造成了双方的主力部队进行大规模交战之前,双方的骑兵部队发生了零散但是非常频繁的交战,双方基本都是一触即走,不给敌人召唤友军骑兵增援的机会。

而这种零散的骑兵交战也许单个看没有什么,但是如果放到整个战场上,就会发现战场的外围角落里几乎每时每刻都有双方的骑兵正在追逐交战。

双方三千多名骑兵汇集在这片狭小区域里,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双方的骑兵已经汇集起来进行大规模决战了呢。

之所以有这种假象,是因为上海这边的战场还是比较狭窄的,从吴淞炮台到罗店,直线距离也就十公里左右,而在这片狭小区域里,却是汇集中华军超过三个军,总数大约五万人的皇家陆军兵力。对面的英法联军经过增援后,也已经是突破了两万人,如果包括他们的海军派遣上岸的水兵,那么是有可能超过两万五千人的。

在二战期间,一个步兵师的防线有可能超过十公里,这双方加起来七八万人的大规模战役少说也会波及五十六公里的战场宽度。

然而在这个时代里,双方七八万人的兵力却是拥挤在这片只有长不过十公里,宽不过五公里的狭小区域了。

主力部队都是拥挤在一起,这骑兵部队自然也不能例外!

随着双方骑兵进行着持续、消耗性的接触战,联军的主力部队也是缓慢北上,他们的方向不是那边的吴淞炮台,而是北边位于罗店方向的第六军。

看着远方数千米外朝着己方阵地过来的英法联军,施清瑄略微眯起了眼打量着,这看上去敌军至少也有一万三四千人以上啊,再加上留守在南边的七八千人,估计这联军是陆军以及海军的水兵是加在一起倾巢而出了。

面对强敌来袭,施清瑄就算表现的满脸自信,但是也是忍不住有些忐忑,这是第六军第一次上战场,不仅仅士兵是新兵,就连武器以及战术都是全新的。

从上到下,从里到位都是新的第六军能够挡住来袭的英法联军主力部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