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代表戏志才赞同李儒与董卓的做法。他只是理智地明白:覆水难收,事已至此,说什么都是徒劳,不如设法补救,将不安定因素降到最低。
见戏志才如此行事,董卓心道,果不出李文优所料,便将一切和盘托出。
戏志才听到荀攸没事,并不意外。
李儒行事,总会给自己留条后路,又怎会真的对荀攸下手?
戏志才为董卓提出几点补充,董卓抚掌而赞:“就依先生之言……此事就交托给先生了。”
在董卓看来,戏志才这人什么都好,人聪明又不惹事,深合他这个主公的心意。唯独一点,戏志才只提计谋,却不融入。不说宴会,议会从不参与,就连他自己提出的策略,也只是讲个大概,从不沾手。因而,比起能够亲力亲为,为他办事的李儒,董卓自然更倾向于后者。
对于多疑又操控心极强的董卓而言,不拉戏志才下水,始终无法对他付诸多少信任。
戏志才读懂了董卓的言外之意,明白这是迟早的事,遂作揖领命。
另一边,王允接见了崔颂,不管他心中作何想法,对崔颂都摆足了礼贤下士的姿态。
此时屋内还有几人,对崔颂瞧不上眼的许攸不在其列。
众人商讨反董大计。
王允道:“间之(离间计)。”
一人问,要离间董卓与谁。
王允道:“诸位看吕奉先可行?”
众人皆默。
不是反对,或觉得这件事不可能,而是这件事风险太大了。吕布素有骁勇之名,谁也不能保证一定能说服吕布弃暗投明。谁都知道吕布与董卓亲如父子,万一游说失败,被盛怒的吕布一刀砍了怎么办?退一步说,哪怕吕布没有当场砍掉自己,也难保他不会把自己抓起来,去向董卓告状,到时候还不是难逃一死,甚至死得更惨。
因此众人——不管是觉得自己有能力说服吕布的,还是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的——都沉默不语,不予应答。
钟繇见众人无一人说话,正要揽下此事,却有一人先他一步,接了王允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