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克烈部的请求,也并非那么迫切,实际上,他们现在正和篾儿乞人打的火热,如果克烈部收服了篾儿乞人,那么,他们的实力将会得到质的提升。
而且,对于东北那常年处于冰雪之下的草场,克烈部的贵族们并不那么热心,也只有他们的汗王桑昆,还在时刻的惦记着自己那位安达而已。
两部使者在长安并没有呆太长的时间,他们也需要尽快赶回去,跟汗王禀报,即将到来的战争的前因后果。
而这场攻伐西辽的战事,也算是大秦至今为止,准备最为轻松的一场战事了。
除了给西北各部准备些粮草辎重外,大秦国内,几乎没多少人被这场即将到来的战事所影响。
枢密院调兵令也分外简单。
先就是大将军木华黎,准其在成武八年秋季,率兵攻打西辽。
再有就是榆林王览部,会归于木华黎麾下,助战的成分居多……
再令灵州路张钰做好准备,随时沿天山一线,进入西辽地界。
令凉州路的郭猛,驻于玉门关,若非回鹘人请求,不得出玉门关一步,各路人马打生打死,也绝不容引起事端的回鹘人置身事外,而且,很可能他们会是第一个跟契丹人接战的部族。
别看分成了几路,但主力不会有旁人,只能是木华黎所率之草原诸部人马。
其他几路,出兵最多的就是王览部,出兵五千,张钰这里,算是一路奇兵,只有两千人,能不能赶上决战,都是两回事。
至于郭猛部,除非回鹘人被契丹人彻底击溃,他这里是不会出玉门关一步的。
这样一来,后勤补给上,也就轻松的不能再轻松了。
其实不用朝廷担心,各部差不多都能自己解决,无非就是战后犒赏上,要朝廷头疼一下罢了。
毕竟每一场战事之后,对草原诸部都需要给予一定的安抚,粮食,兵器,铠甲等等,自灭夏之战后,已经算是有了先例。
而这次,大秦准备的犒赏,就是银两,取的正是李之问所上之靖胡之策。
当然,这是后来的事情了,不用多说。
还是如之前所说,即便正在酝酿着一场战事,但枢密院这里,却断没有东征之战,或是伐夏之役前那样的紧张气氛。
枢密院正在按部就班的做着今年应该做的事情。
文臣们这时放下了心,他们最怕的其实就是再来一场消耗巨大的战争,拖慢定鼎中原的步伐。
而现在看来,他们之前的种种担忧,确实有点多余。
没有动用吐蕃兵马,主力也将是草原诸部骑兵,这么一来,相当于大秦不费什么力气,就主导了一场战事。
这无疑让朝臣们开阔的眼界,至于这场战事的胜负,他们也不去想了,就算败了,于大秦也是无损,胜了,那还用说什么呢?
灭国之功,原来如此轻易,许多人不由眼前一亮,顿时觉得,驱使异族为已用,妙处横生啊。
实际上,这样的例子在汉唐之时,并不算少,只是他们如今亲身经历,比之传闻更加清晰深刻罢了。
而文臣们也没闲着,今年是科考之年,总不能再闹出像几年前那样的大乱子。
除了这个之外,朝廷经过一轮人事任免之后,官制需要再次进行完善,地方需要安抚,而且,他们需要重整旗鼓,重新得到皇帝陛下的信重。
不能让那些武臣们肆无忌惮的围着皇帝陛下,说三道四,蒙蔽圣听,长此以往,那是要生出大乱子的。
所以,文臣们此时也需要弄出一些拿得出手的政绩,来给皇帝陛下看。
什么是拿得出手的政绩?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无非两样,一个是政治上的平稳,一个就是国库。
政治上的平稳,不用多言,朝臣们一直在努力,让成武七年产生的动荡平息下来,从京师到地方,每一个文官,都不想让这场变乱再延续下去了。
而国库丰盈,才是国家强盛的正道,在这个上面,可以做文章的地方就太多了。
随后,中书群臣进言政事,多围绕于此,连带着,商税之制上,也有了极大的进展……
到了此时,从成武六年开始的文武之争,才算是真正渐渐落下了帷幕。
而在枢密院中,其他人忙的脚不沾地,只枢密副使赵石能够得以喘上一口气儿了。
因为又得一子,赵石休沐了几天,这个时候,他算是可以再次将目光转到国武监这里了。
国武监中人也没让他失望,适时送上了国武监第一部自编的医书,就等赵石点头之后,刊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