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零四章李氏(1 / 2)

将血 河边草 1716 字 20小时前

李金花的担心其实有些多余。

如今秦州李家实在无法与当年相比了,当初正德年间,一门三兄弟,掌管着京军大部,李严蓄又在兵部任职,权势上谁都要忌惮三分。

不然的话,当年太子李玄持也不会在庆阳兵变中,卖李家的人情,将赵石的功劳安在李严蓄的幼子李武身上。

但正德末年一场变故,李严禄丢官罢职,李家的没落也由此开始。

因为和太子李玄持走的太近,身为兵部侍郎的李严蓄也受到了牵连,险些也弄的如李严禄一般,削夺官爵,交大理寺堪问。

但李严蓄的运气比他兄弟要好的多,因有赵石暗中相助,后来不但掌了兵部一段时日,而且入枢密院,当了一任的枢密副使。

不过这也只是将李家没落的脚步拖的慢了一些,说到底,还是后继无人的问题在困扰着李家这样的家族。

当李敢当,李严蓄兄弟二人陆续因年迈而辞官回到故里,李家在京师长安实际上已经没了什么作为。

若是李金花没与家里闹的那么僵,可能还有转圜的余地,要知道,那个时候,不但赵石权势日显,就是李金花,也开始掌管羽林卫士,官位已经与李敢当相当。

但没那么多后悔药吃,李敢当也很干脆,这位朝廷宿将,看着为人低调隐忍,实际上,身上骨头之硬朗,实非旁人能及,辞官之后。便即收拢在京族人。跟着他一起回了老家。连儿子侄儿什么的官位都不要了。

归根到底,其实还是感到跟赵石那边闹的太过,怕自己一去,赵石寻这些人算账罢了,那样一个敌人,实非自己这些后生晚辈所能抵挡。

最终,等到李严蓄辞官告老,李家也就淡出了京师权贵们的视野。

到得此时。李刑在赵石麾下渐露头角,李家这里才算是又有了些希望。

而这位李家的后起之秀,却是李严蓄的孙儿,整整隔了一代,也就是说,三兄弟之后,竟没有人能继承他们的事业,还得等孙儿长成,才又有了指望。

几乎是十年的空当,这对于一个官宦家族来说。几乎是致命的打击。

所以,现在秦州李氏之败落。根本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仗着旧有的底子,还非是那些地方大族能够比拟,但与当年京中李家之威势相比,却已经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也不怪李家花年前回来一趟,就带回了一些族中晚辈,因为李家这里实在是已经等不得了,求爷爷告奶奶的人太多太多。

上次李金花回到秦州乡里,酸言酸语的还是有,但求到她这里的人更多,只是这些年,她也是常年手握兵权,颐指气使惯了,听了些酸话,就觉着无法消受,事实上,跟当年在李家宅中相比,这些话真算不得什么。

不过是一些妇人女子,瞅着她的风光,嫉妒心在作祟罢了,外间的那些李氏男丁,却没一个敢在她面前放肆的。

所以,这次回秦州奔丧,别说赵石跟着,便是她自己回来,手里握着圣旨,也是相当于钦差大臣,你道李家真是什么都不太懂的巩义县的那些赵家乡民?

而又有赵石陪着,李家这里哪敢有半点的怠慢。

从头到尾,赵石身边都有李家有头有脸的人恭敬的陪着,还见了李严蓄一面,李严蓄彻底的老了,口齿不清,嘴角还不时流着口涎,赵石也没多打扰,见了一次也就罢了。

期间,由李家的人陪着,拜祭李敢当遗蜕,宣读圣旨。

李家子弟悲伤之余,也都很是兴奋,当年之旧怨在赵石如此显赫的权势面前,根本算不得什么。

李家还在丧期,但还是摆下酒宴,为兴国公,冠军大将军接风洗尘。

李敢当的两个儿子,照了一面,就再没出现,许是怕惹得赵石不快,李严蓄的幼子李武,也早已没了官职,不过也没见到人影。

李家这里的招待,真的是准备周全,一点毛病都挑不出来,攀附之意,也分外的明显,尤其是李严蓄一支,受赵石恩惠极多,早以大将军门下自居,显得更为亲近。

在李家这里呆了两日,赵石瞅了瞅,李家的人着实不少,这还不算在外为官的族人,自己那可怜的巩义赵家真心比不上,不过就境况而言,巩义赵氏有雄心壮志的不多,很容易满足,而李家这里,门户众多,求官之心更切,还放不下身段来,正是八分田亩制颁行以来,境遇最为凄惨的那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