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间,城门已经在望,两人也不再多说什么,众官吏拜迎也不必一一细表。
大军入城,随后官兵将校被被带去早已准备好了的军营修整。
与柳世源等人说着话,一路入城,往宣抚使府而来……
一地主官,回到辖地,与那些迎来送往就不同了,尤其是河东地界,和他处还有不同,宣抚使行的是节度使之权,赵石离开之后。
宣慰使柳世源接过的是治政之责,大同守将张峰聚,以及太原的种怀玉接过的是兵权,而新来乍到的河东按察使,实际上是在宣慰使之下,有着提点刑狱,纠察河东百官的权限……
等到赵石回来,这等等的权力,自然而然便回归宣抚使府,谁也不敢有半点异议。
而为宣抚使大人接风洗尘设下的接风宴,也必然是空置了两年多的宣抚使府。
宣抚使府现在也不太一样了,赵石率兵北上,没在府中留下太多的人,只是几个留在大同的亲兵以及一些原来府邸中的仆役在照看着。
当然,无论是宣慰使大人,还是大同守将张峰聚这个义弟,都不会让这座府邸荒废,时不时的都会有所关照。
所以,这里虽然人去楼空两年多,却也和离开之前没什么两样,尤其是得知大将军率兵南归的消息之后,这里更是收拾了一遍,比之以前还要干净整洁的多。
尤其是府中还多出了一些仆役侍女,皆是知晓大将军南归之后,大同官员将领们献上给主官的。
再有离开时对面金人行宫是一片废墟,民房什么的也被那场大火烧了个七七八八,说不出的难看。
但如今,之前的凄凉景象早已不见,多了大片的民房不说,金人行宫的废墟上,也重新建起了宫室殿宇。
而且,看那样子,还在营建当中。
并非是大秦要将大同行宫恢复旧观,而是大同城内一场大乱,多出了许多流民,而且战乱之后,总不能老是想着赈济灾民什么的,从太原过来的粮草,也不是享用不完不是?
于是乎,除了重新修建民房,让流民有个营生之外,宣慰使大人后来向朝廷请命,在大同重新营建行宫,以彰显大秦在北地之威势。
朝廷考量了一下,最终被打动的不是这个理由,而是大同这里不要朝廷一分一文的银钱,只需从之后每年税赋中留下两成,来修建行宫。
实际上,宣慰使大人聪明着呢,这两成税赋,如果河东地面没有用钱的地方也就罢了,用到行宫上,也算是养民之举,要知道,这和耗费民夫民力是有着根本性的不同的……
当然,如果河东用了灾情或者其他地方要用银钱,宣慰使大人会毫不犹豫的将这些银钱挪做他用,这样一来,河东,按照惯例,每年税赋大约除了上交朝廷四成之外,地方上还可以留下六成。
如此说来,留在河东的税赋就多达八成了。
朝廷那里琢磨了一下,作为大秦边地,税赋本来就不多,和蜀中完全不同,运送到长安,途中损耗甚巨,就算到了长安,也只寥寥,不及蜀中一二,到不如留在河东,任由地方官府自用。
如此,朝中也就松了口,责令河东营建大同行宫。
但其中既未提到选派工匠,每年征召民夫之事等常见的谕令,而且,一文钱也不会从大秦国库中掏出来,实际上,只是给了大同这边一个名义罢了,至于你修成什么样子,用多少年头,更是没人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