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授业能力(初级)(第十一更)(1 / 2)

大唐神级太子 尽焚 1220 字 18小时前

当晚,当所有人都离开的时候,李承乾便划开了系统光幕,做好明天的准备。

当他划到字典那一栏的时候停了下来。

那么接下来要推广汉字的读音的统一,所以就要用到拼音,所以,他准备兑换出字典来使用,这样的话,可以省掉不少改革时间,可以更加迅速到达他想要的结果。

为什么要推广拼音?

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认识汉字、读出汉字,只好用汉字来注音。这样便先后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注音方式。

首先是直音法。直音法盛于汉代。这一点在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读音常常说“读若某”或者“某声”,就是这种情况。例如《说文》中的“材,才声”,意思是说“材”这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成“才”。

后代的经学家把这种方法说成“音某”,也是同一个意思。比如唐代陆德明编写的《经典释文》有“拾,音十”。直音法虽然简单易懂,但是它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时候会出现某个汉字没有同音字的情况,比如“丢”字,我们找不到同音字来注直音;有时候这个字虽然有直音,但是那些注直音的汉字比被注音的字更难懂、难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生僻字注常用字,这是违反学习原则的。

另一种注音法和直音法很相似,那就是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注音。例如“刀”字,《康熙字典》注“到平声”。“刀”是平声字,“到”是去声字,单用“到”来对“刀”字注音是不准确的,因此必须找到“到”字的声调改变了,才能得到“刀”字的读音。

同样的,这种注音法虽然比直音法有所进步,但是由于需要改变声调,然后才能读出字音,所以不是很方便。

还有一种注音法,就是我们熟知的反切法,又称反音、切。反切法自东汉到清末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对汉字标音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可是这些标音都不怎么样,有时候一个音被读错读失,这样对于教育上的阻碍可谓是十分之大。

因此,李承乾想对这二百来人进行特别训练,相信这些文人们可以知晓拼音,使得教育可以更好的实行。

光幕前闪过一行数据。

中华字海:收录87019汉字,十积分本

康熙大字典:收录47035汉字,五积分本

新华字典:收录11000汉字,一积分本

简化字典(繁体):收录常用字3500字,一积分十本

这么简单的问题,李承乾是想都不用想,直接选了最后一个简化版的字典,收录常用字3500字,他知道,这样就足够了。再多字,估计也是用不着,除非用来考古之用。至于一些生僻字,他也不想去标准化。

并且手一划,划到了10000本的数字,确定一点,刷的一下,在他面前直接出现了大量的红色字典,哗哗哗的,一万本字典出现在他的眼前,这些字典的印刷十分精美,比现在任何书都要精美。只是名字上仅有二字,字典,也无品牌名。

如此巨大的动静直接惊动了在外面的薛仁贵。

薛仁贵慌张的叫道:“太子殿下!怎么了?”

李承乾道:“无事,只是打翻了东西!”

看着还如雨下的字典,他可不能让别人知道,这些东西是从天而降的。

字典雨下了一会之后,他随意翻开一本,看着里面熟悉的排版,里面的字全是繁体的,但他也看得懂,甚至于,他可以将整一本字典的字一字不落的全背出来。

谁让他有才子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