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5 章(1 / 2)

嫁君欢 说给月亮 1992 字 22天前

晌午时分, 九莺莺在美人榻上稍微休息了一会儿,下午的时候,公里突然传来消息, 璟帝下了两道谕旨。

璟帝的第一道谕旨, 是赐封九老夫人为一品诰命夫人, 赏赐了许多金银珠宝,享受朝廷俸禄,璟帝在圣旨当中, 还允许九玉从今日起,可以进宫跟皇子们一同读书和学武。

这是莫大的荣光,将军府上下都极为激动, 就连九老夫人也笑得合不拢嘴,很快派人来东宫里报喜,梨白心里高兴, 亲自接下了这桩差事,来通知九莺莺。

九莺莺也跟着高兴,拿了许多银钱给梨白, 让她自己留一部分, 剩下的回去之后赏给府里的下人。

璟帝的第二道圣旨是给九莺莺的, 璟帝在圣旨里将九莺莺褒奖了一番,把她夸得天上有、地下无, 还赏赐了九莺莺许多好东西, 有胭脂水粉, 也有绫罗绸缎, 还有一个慈眉善目的送子观音。

不用说, 这两道圣旨就是璟帝给九莺莺的交代, 或者说补偿。

璟帝虽然自知此事的是他做的有些极端, 愧对于九莺莺,但是他毕竟是一代帝王,根本不可能亲口跟九莺莺说‘对不起’,他只能借用此种方法补偿九莺莺,变相认错。

九莺莺对此结果没有什么意见,璟帝能做到如此,至少比前世直到最后,她还糊里糊涂的好,这辈子,无论怎么样,总算有一个说法了。

九莺莺目光在那些胭脂水粉和绫罗绸缎上划过,最后落在了送子观音像上,送子观音像通体莹白如玉,看起来晶莹剔透,送子观音神色悲悯,不悲不喜,手里抱着一个胖娃娃。

九莺莺看着送子观音怀里的胖娃娃,心里忍不住感叹璟帝当真急着抱孙子,对此事尤为执着。

他应该是想要在驾崩前,亲眼看一眼孙子或者孙女,这可能是他现在最大的心愿了。

九莺莺拧眉,虽然璟帝子女比较少,现在适龄的皇子不多,但璟帝为何只将注意力落在她和贺怀翎的头上?为皇室开枝散叶的事,每一个皇室子弟都应该作出贡献,璟帝就该每人赏赐一个送子观音像!

她愤愤不平,但这些话自然不敢去跟璟帝说,只能无奈的摇了摇头,吩咐春杏,道:“将送子观音送至佛堂,每日焚香,好好供奉。”

璟帝既然已经将送子观音像赐下来了,她总不能扔到一旁,至少要做些样子,让璟帝觉得她也是迫切想要生孩子的。

贺怀翎从屋外走进来,正好听到这句话,不由弯唇一笑,待春杏离开之后,走过去从身后抱住九莺莺。

他在九莺莺的唇上轻吻了一下,低声道:“莺莺想给我生孩子了?”

九莺莺回头,不冷不热的看着他一眼,挤出一个笑道:“是父皇急着抱孙子,说不定过段时间,父皇看我的肚子没有什么反应,还会给你赐下几个如花似玉的美女来,让她们给你繁育子嗣,给皇室开枝散叶,替他生下皇孙。”

九莺莺觉得,按照璟帝现在对生皇孙这件事的执着程度,很有可能会做出这样的事了。

贺怀翎低笑,“放心,就算父皇想要赏赐,我也不会要的,我不要什么如花似玉的美女,我只要一个天香国色的九莺莺。”

九莺莺转过身去,伸手拉扯了一下他的两个耳朵,威胁道:“你如果敢招惹一些莺莺燕燕回东宫,我就……我就……”

她可不想有一天在这东宫里看到燕瘦环肥、各种各样的美女围绕在贺怀翎身边,争先恐后的想要给他生孩子,她光是想一想,都觉得那幅场景万分可怕,令人骇然。

九莺莺还没想到自己能怎么办,贺怀翎已经勾唇道:“我不要燕燕,只要莺莺。”

九莺莺听到他声音里的揶揄,忍不住伸手打了他一下,轻轻地笑了笑。

贺怀翎笑着将九莺莺抱进怀里,弯唇道:“东宫里有一只小黄莺整天叽叽喳喳,就已经够热闹了,不需要燕子飞来飞去的碍眼,有这只小黄莺在,我已经万分知足了。”

九莺莺被他的语气逗笑了,终于放过他,没有继续在这个问题上纠结下去。

九莺莺看着屋里摆放的那些胭脂水粉和绫罗绸缎道:“祖母被父皇亲封为一品诰命夫人,梨白刚才跑来报喜,说祖母很开心。”

九老夫人最近为了秦氏的事一直郁郁寡欢,今日难得重展笑颜,九莺莺也跟着开心,璟帝这件事总算没有做得太糟。

贺怀翎点头道:“祖母开心就好,这本就是祖母应得的,她老人家这辈子多福行善,养育出了岳父这位镇国将军,还培养出太子妃这么好的孙女,她老人家德高望重,当之无愧。”

九莺莺轻轻点头,璟帝此举,既说明秦氏的事没有牵连到九家,也没有牵连到九老夫人,让九老夫人放下了心里的大石,也说明贺怀瑾的事,璟帝没有怪罪九毅行。

璟帝在用这个方法变相暗示众人,贺怀瑾平安没事,传言都只是传言而已,以此方法来暂时安抚百姓。

现在外面传言纷纷,但是大家不知内情,他们不知道贺怀瑾是因为一个人自作主张闯入敌军军营才被抓的,他们只会以为是九毅行没有将人照顾好,所以才让贺怀瑾落入了敌军阵营,若真是如此,九毅行必定获罪,就连将军府上下也会被牵连。

璟帝如此大肆封上九老夫人,无异于击碎了这种传闻,九毅行没有获罪,大家只会猜测是贺怀瑾平安无事,而不会想到这件事其实从头到尾都跟九毅行没有任何关系。

这个方法虽然不知能将事情隐瞒多久,但是至少暂时不会让京城里的百姓动荡不安,也能短暂的安抚一下民心,不再继续以讹传讹下去,可以说是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