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官员任用(2 / 2)

逆流伐清 样样稀松 1164 字 21天前

gdp还是什么别的名词,朱永兴在前世是比较反感用数据来衡量官员的政绩的,但现在,他无奈地发现,哪个地方的钱粮缴纳的多,哪个地方的官员便让他感到赞赏和欣喜。而湄、河总督宗守义,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将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发展成为粮食基地的设想,在不断地扩张垦殖中越来越变为了现实。这其中,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平原和鱼米之乡是名不虚传,但宗守义等人也确实是功不可没。如果没有湄、河两省越来越多的钱粮支持,提前发动北伐战役,朱永兴也没有那么大的信心和底气。

“量才施用,不必过多计较什么功名高低。”朱永兴想简拔宗守义入阁拜相,可也知道这新晋的资格有些令人诟病,尽管他从来不认为这个类似于后世文凭的功名会决定一个人的能力,“张卿,你虽是举人出身,可也不失为国家栋梁,入阁亦是名至实归。”

没错,遍观现在的朝廷重臣,除了郭之奇进士出身外,连张煌言也不过是个举人。其余人等,则多是秀才出身,实在是有些可怜。但这些人都是随着朱永兴从逆境中走过来的,无论是体会他的意思和工作能力,还是对他的忠诚,都是无可指摘的。

当然,如果宗守义只是入阁,虽然年轻,但有骄人的政绩,也不算过分。可要当次辅,却令众臣们有些反对。因为朱永兴不用宦官,内阁的权力本就很大,而首辅或次辅,不用再依赖于太监送达批红,职权便如同以往的丞相。宗守义才多大年纪,他有那种圆滑处世的手段,有纵观全局的眼光,有能够服众的威望和信心吗?

“万岁以实际能力选拔能臣,本无可厚非。”张煌言自郭之奇北上之后,便是内阁中资格最老的重臣,也是最敢直谏的一人,“然宗总督虽政绩卓越,却只是地方大员,于垦殖、扩张富有经验,若统筹全局,恐力有未逮。”

到底还是年轻,资历不够啊!朱永兴知道明代阁臣绝大多数是由进士而翰林,而拜命入阁。这样的阁臣大都是十年寒窗,久在翰林苑,舞文弄墨之士,并无实际的政治经验。一旦入阁,大都昏庸而无识见,阁臣为保官秩,大都庸庸碌碌,而很少勇于任事,敢作敢为。

虽然现在朝廷的内阁官员基本上不属这种类型,但骤然有新晋凌驾于他们之上,依然是令人在心理上难以承受。

或许可以缓一缓,先让宗守义入阁,融洽了与同僚的关系,熟悉了内阁工作,并且再做出些成绩后,就无人有异议了吧?

朱永兴思索着,决定还是要提拔宗守义这样的新晋,以使内阁不落入政风因循的旧圈之中。循名责实,积极有为,于政事有创见和主张,这才是朱永兴所希望看到的官员。(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