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的时候还好棺木很完整,只是已经被打开了,里边的古尸翻的乱七八糟的,有几个警察还坐在棺材上讨论怎么分赃。我好不容易才将哄抢行为制止住,并在第一时间劝他们将抢走的文物退回来。”王紫瞳说。
和报纸上描述的完全不一样,不过也在情理之中。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漠松镇有那么混蛋的局长,肯定就有一样的手下,他们不加入哄抢的大军才诡异的说。只是很难想象,像王紫瞳如此害羞的女孩,是怎么将他们拦下来的。
“当时我看到尸体的时候也是吓了一跳,死者是名男性,从皮肤和面容判断不出究竟是死亡了多久的尸体,因为尸体竟然没有腐烂,而且保存的相当完整。只能凭借他的服饰判断,他应该是明朝人,其后找到的戒牒也证明了这一点。从戒牒来看,它的持有者名叫杨福信,戒牒是明代正统四年颁发的,也就是公元1439年,距今大概是500多年。我和夜教授讨论了几次,初步推断这具尸身就是这个戒牒的主人。”
我沉吟了片刻:“看档案上的描述,据说你将手伸入棺材时,居然发现尸身摸起来寒冷如冰,是不是有这回事?”
“不错。”一旦涉及了自己的专业,王紫瞳的语调便越来越流畅了,完全看不出丝毫呆呆的模样:“不光是尸体,就是棺材打开后,破除了密封性,在烈日下暴晒了接近六个小时,里边的温度也依然很冰冷。当时我拿温度计测量过,零下一度。真的很不可思议。”
“确实有点难以理解,不知道他们怎么做到的!”我一边开车一边思忖着。
“我的报告上也提到过。很有可能是因为两个方面造成的。”她微微整理了下思路,说道:“第一,杨福信的墓室采用的是浇浆结构。四壁用青砖砌起,棺椁放入后,再把三合土浆浇注在砖墙与棺椁之间,给棺材包裹上了一个结实的密封层。而且它的浇浆中还使用了一种特殊物质,明矾。明矾可以作为一种混凝剂,防止浇浆开裂,从而加强密封性。由于墓室密封、恒温、缺氧,细菌没法繁殖,这就为保存尸体创造了条件。”
所谓三合土,是用糯米熬制成浆,再加上石灰、黄土,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与现在的水泥相类似。只是这种方法虽然常用,但却给我一种说不出来的不舒服感觉,似乎想到了什么,又老是抓不到一闪而逝的灵动。
“第二种是棺液。对外我们宣称的是,当棺木被取出后,我们意外地发现,墓底部的处理相对简单,三合土浆也要比棺木四周和顶部薄许多。漠松河一带河道纵横,地下水位较高。特意做薄的底部,使得地下水在500年的时间里,从下面一点点地渗透进去,形成棺液。而在此之前,因为墓室密封缺氧,尸体腐败已经停止,后来棺液的浸泡恰恰帮助它保持了湿润。”
王紫瞳不知为何笑了笑,样子有些顽皮:“其实我们至今都不知道棺液的成分。虽然棺材打开后,棺液就全部蒸发掉了,但夜教授还是从棺材的木质中提取出了一些棺液。拿去化验后,省研究院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这番话顿时让我原本不好感觉产生了更加严重的不好预感。
糯米、加了明矾的三合土,神秘的棺液,为什么埋葬一个普通的云游僧人会那么麻烦?就算是得道高僧估计也得不到如此好的照顾才对。究竟那个僧人有什么特殊之处?从墓穴的描述上来看,修墓的人肯定是个颇有才学的阴阳师或者风水师。他,如此费尽心力的修出这个墓穴,一定有不得不为的原因。
可这原因,究竟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