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革命(2 / 2)

帝国风云 闪烁 1812 字 20天前

事实上,在整个巴尔干战争期间,军事情报局都是干预行动的主导者,中**方并没有直接派遣军人参与行动。

当时,军事情报局与南斯拉夫的几个主要抵抗组织达成了一项秘密协议,即军事情报局为各个抵抗组织提供武器弹药,并且进行特种作战培训,而抵抗组织必须尽快形成一支联合作战力量。

到一九八二年底,南斯拉夫的抵抗力量实现了初步统一。

这就是,以克罗地亚民族救亡军为核心,组成“南斯拉夫民族解放阵线”,联合对付入侵的德军。

进入一九八三年,狙击手部队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抵抗组织提供人员培训。

当然,让狙击手去培训游击队员,可以说是大材小用,所以到一九八三年第二季度,这个任务就移交给了军事情报局控制的其他特种部队。主要原因并非狙击手部队不适合参与培训工作,而是有更加重要的任务需要狙击手部队去执行。这就是,巴尔干战争并非当时唯一的热点。

一九八三年,最重大的事情不是南斯拉夫的少数民族起兵反抗,而是发生在数千公里之外的一场革命。

这就是伊朗的伊斯兰革命。

一九八三年四月四日,德黑兰的示威游行演变为武装冲突,刚刚结束软禁、获得自由的伊斯兰精神领袖霍梅尼宣称伊朗国防巴列维的所作所为违背了真主的意志,号召所有伊朗人起来反抗国防的统治。

当天,德黑兰的流血冲突导致数千人伤亡。

紧接着,反对国王的游行示威在全国各地展开,而且在多处地点演变成流血冲突。

由此,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全面爆发。

这场革命,直接把中国的注意力由巴尔干引到了伊朗。

对中国来说,一千个南斯拉夫也比不上一个伊朗。

说白了,在中国的战略框架中,伊朗是最重要的战略盟友之一,是中国在中东与海湾地区必须控制的国家。

在中国与伊朗的关系中,伊朗国防巴列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就是,坚持在伊朗推行世俗化政治的巴列维是中国的忠实盟友,而由其控制的伊朗更是中国在该地区的基石。

没有伊朗,中国在中东的影响力将大打折扣。

当然,巴列维奉行亲华政策,除了希望把伊朗建设成为发达的工业国之外,还与其自身的经历有关。

这就是,在年轻的时候,巴列维曾经在中国旅居十多年。

在中国生活期间,巴列维不但接受了系统的教育,特别是军事教育,更加见识到了中国在实现工业化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别忘了,巴列维在中国生活期间,中国率领同盟国集团打赢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讲,正是强大的工业实力,让建国不到半个世纪的中华民主共和国成为了世界性强国。

对巴列维来说,中国就是学习的对象。

此外,巴列维能够回到伊朗,并且继承王位,也与中国有关,即正是中**队击败了占领伊朗的英**队,才使得巴列维王朝能够在伊朗复辟,也才使得年轻的巴列维能够在父王去世之后继承王位。

说白了,就是中**队把巴列维送回德黑兰,送上伊朗的王座。

这些因素综合到一起,也就不难理解,巴列维为什么要坚持奉行亲华政策了。

事实上,在一九七零年之后,巴列维因健康原因,一年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中国接受治疗。

只是,巴列维奉行亲华政策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让伊朗成为工业强国。

可以说,年轻时的流亡生活,让巴列维清楚的认识到,只有工业化才能使伊朗成为强大的国家,才能阻挡外来入侵。自从人类文明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所有强国都是以工业化为基础。

巴列维希望伊朗强大,希望伊朗成为强国,因此就必须在伊朗搞工业革命。

问题是,巴列维需要面对其他国王不会遇到的问题,即宗教影响。

虽然巴列维也信奉伊斯兰教,但是长期的流亡生活,以及与外界文明的接触,让他根本不像一个伊斯兰教徒。在很多方面,巴列维更像是一个怀揣着民主梦想,又深受东方文明影响的伊朗人。

显然,巴列维意识形态与伊朗社会格格不入。

这也成为了巴列维在伊朗推行世俗化改革的死穴。